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金盾书院

军旅画卷:致敬铁骨雄风

发布时间:2017-09-30 10:09|栏目: 金盾书院 |浏览次数:

【编者按】伴随着战争的硝烟,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脚步,我国的军队美术创作已经走过了近九十年的历程,并形成了独具面貌的绘画语言和艺术风格。几代军旅画家,以他们共同的理想主义信念、英雄主义情怀,以他们扎实的基本功和能打硬仗的精神,以他们对历史与现实重大事件的敏锐洞察力与判断力,为中国现代美术的长廊,奉献了一幅又一幅经典作品。

我们选取了一部分军旅艺术家的军事题材作品——作为一个主流的创作群体,他们的活跃程度与不俗表现一直为大家所公认。透过他们的作品,扑面而来的,有男儿铁血怒发冲冠的凛然正气,有保家卫国守护苍穹的凌云壮志,有踏破雄关托身大漠的豪迈身姿,也有军民鱼水共渡难关的铁汉柔情……一幅幅充满英雄情怀的壮美画卷,将引领读者走上一段壮阔的视觉之旅。

会师井冈——井冈山革命斗争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湘赣边界地区领导秋收起义,成立工农革命军。10月进军井冈山,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与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胜利会师井冈山,开辟了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并最终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作品选择了两支队伍会合后欢庆的场面来构图。毛主席和朱德走在队伍中间,使他们既不脱离群众,又能位置突出。这幅作品有100多个人物,画面层次丰富,远景、近景、中景都有丰盈的细节和内容。由于会师战士的构成包括北伐的一部分革命军、秋收起义的农民武装和当地的民众,把握不同的装束和特征变得至关重要。画家秉承一要像,二要符合当时的历史环境的创作理念,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和实地写生准备,调度大场景的能力和扎实的人物造型能力,使画面中的人物充满昂扬的斗志和欢快的情绪。

我们一定会回来

油画《我们一定会回来》的作者曾专门深入江西体验生活,寻找形象,实地写生。构图时突出了红军与群众难舍难分的场面,背景是备鞍的战马,先头部队已经出发,阴霾的天空增添了画面悲伤的气氛。前景显著位置是一位指挥员与当地的老大娘相拥而立,指挥员深沉牵挂的表情衬托着老大娘佝偻的身躯和白发,拨动了观众心头的情感之弦。作者通过饱含情感的动作和细节,将许多想象的空间留给观众去填充解读。

四渡赤水出奇兵

四渡赤水,是遵义会议以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进行的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著名战役。在邵亚川的《四渡赤水出奇兵》中,赤水河给予了画面红色的基调。他将这种红色升华到了具备象征意义的意境之中。所塑造的红军战士果敢、英勇、意志力顽强,不消沉、不气馁,画出了有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军人气质。生活中真实火把的亮度是微乎其微的,在邵亚川的画面里却被夸张、被放大。一队红军战士手举火把,踏着舟桥渡赤水河,火光映红了水和天,也照亮红军的胜利前程。作品以艺术的方式展现了艺术家心中的四渡赤水场景,运用象征意义的手法创作了红色诗意的画面,战士手中的火把是这幅画的灵魂,表达了中国军人的精神境界。

转战陕北

《转战陕北》作者恪守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将重大事件与深刻主题投放在平凡的场面里,在真实的描绘中,得以意味深长地深化延展。作品以路遇的情节建构画面。画面里,在泥泞中行军的毛泽东、周恩来与一队坚持敌后斗争的战士和群众不期而遇,毛、周二人步履虽显疲惫,但开朗的笑容和沉静的心态与路边略显诧异的人物形成对比与呼应,使国民党的谣言不攻自破。把领袖人物放置在一个恶劣的自然环境里,安排在群像之间,这在以往的革命历史画中是不多见的,因此这幅画中的领袖形象显得尤为平实生动。阴霾的天空既是雨后真实的写照,也是当时严峻态势的一种象征,在这样的情境中,毛泽东的泰然自若和审时度势就更加显得意义重大。

抗联组画

《抗联组画·生存》是一幅用独特视角来观照历史的作品。画家塑造的犹如冰雕般肃穆的抗联勇士群像,视觉上充满了英雄主义的震撼力。画家的立脚点深刻而有见地,他敏锐地领悟到:当年抗联勇士首先面对的是如何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活下去的问题,他们活着就是一种斗志与力量的象征,他们的存在现实,就是一种感天地、泣鬼神的精神力量。循着这个思路,画家在创作中摈弃了一切影响主题的动态与细节,以形象的整体性来营造视觉上的逼迫感和崇高感。颇具个性的造型感觉和笔墨技巧,使人物的质感和体积感跃然纸上,传达出一种凛然的震慑威力和强悍的阳刚之气。

平型关大捷

作品以强烈的动态和白热化的战斗场景,再现了中国军队在强敌面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气概。画家把视点放到沟底,以描绘短兵相接的肉搏场面为主体,这样的处理方式,既避免了俗套,转换了角度,还能把平型关战斗的特点及细节尽量丰实地表现出来,使战争的残酷性得到深刻的体现。由于作者有着多年的军旅经历,对战争历史、战术动作及装备、服饰等道具非常熟悉,因此,在创作中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和个性。奔放的笔触和线条充满表现力,灵动的身姿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极具力量感和冲击力。画面浓烈的硝烟气息扑面而来,体现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模范

有些人在评论绘画作品时,往往会对自己喜欢的作品赞一句“画得有感觉”。“感觉”一词在这里有些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意味。不同画种、不同风格的作品给人的感觉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说《模范》的“造型感觉好”,那是因为作者在造型上十分精彩地把握了领袖与人民之间生动和谐的关系:在简陋的主席台上,辛勤劳作了一生的老农,胸戴劳模大红花坐在长条凳的中间,毛主席等中央五大领导人并肩站在他身后。毛泽东扶在老农肩头的手,与老农扶在膝头的手是那样相似,构成了造型上颇具深意的组合,使人在心有灵犀的感动中陷入沉思。

西线

《西线》是一幅弥漫着高原藏野雄风的写意佳作。边境军民关系通过路遇这个小情节得以自然体现。典型的地域环境和形象特征,强烈的视觉效果,自如的表现技法,具有独特的风格。画家将速写中鲜活的感受和激越的情绪融入到写意画的创作中,恣意泼辣的大块墨团,纵横穿插、节奏明快的线条,既不失笔法的魅力与水墨的情致,又控制有度且和谐自然。



电话:010-66886188-6626  传真:010-88378668      邮箱:jindunyingshi_tv@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012017005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1736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13651
  • Copyright © 2002-2022 金盾影视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备案号:京ICP备20025618号-1     网址:www.jdtv.org.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太平路5号